您当前所处位置: 首页 > 目的地 > 浙江旅游 > 浙江旅游资讯

腊月风和意已春,佛粥相馈节物新——细说新昌大佛寺腊八节赠粥传统

http://www.mipang.com时间:2010-11-08  来源:米胖旅游网  点击:4043

     日前几场纷扬的大雪将时节送入了寒凝大地的腊月,而这个月最重大的节日,就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浙江新昌大佛寺素有煮粥敬佛、赠粥香客的传统,究其来历,竟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深刻的教育寓意。

    数九寒冬的腊月,是古代先民在经过整年的辛勤劳作之后难得的农闲之时,从秦代始,即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感激一年的收成,祈求来年的吉祥,并且还会借着祭祀,驱鬼治疾,举行一些隆重的仪式。后经过历代的演变,尤其佛教诞生并传入中国后, 据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月初八渐渐沿袭成了佛教徒的重要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据载,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六年苦行,累心劳骨,却无所获,正当荒山野外无力为续准备放弃之时,偶遇一牧羊女,赠其乳糜(粥状之物),得以坚持并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释迦牟尼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并庆祝他得道,以后每年腊月初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并逐渐成为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都会在腊八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羊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称为“腊八粥”,以后便在寺院相沿成俗,这便是腊八粥的佛教传统由来。

     而鲜为人知的是,腊八粥在新昌这个东晋时期的全国佛学中心,不仅仅是敬佛的圣物,更曾经在历史上成为深入人心的民俗,一脉相传,沿袭千年,具备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还是最早起源于一个传说—

     新昌于公元908年建县,建县以前又称石城,再往前溯源,新昌嵊州一带统称为剡县,当时丛山峻岭,交通闭塞,比较穷困,从地名的由来就可看出“剡”——两火一刀,比喻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独生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太是个勤俭人,修整得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不愁吃穿。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多余的口粮经常捐给寺院,虔心向佛。可唯独这个儿子好吃懒做,父母教育他“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可对他来说,依然充耳不闻,游手好闲。父母去世后,他坐吃山空,日子渐渐艰难......
  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发现炕缝里有几粒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又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大米、玉米、粳米、黄豆、栗子、花生......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回想起父母教育自己的勤俭、联想到是否佛祖的点化,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进大佛寺当了僧人。

    汉唐时期,大佛寺香火鼎盛,僧人众多,当时主持派他在后院厨房打杂,每天收拾桌碗时,将其他僧人的一些剩饭收集起来,晒干,积攒一年,到腊月初八煮成粥分赠给前来上香的善男信女,此举,不仅得到了信徒的肯定,也让主持对他寄予重任。后来渐渐演变成不再收集剩饭,而是发动全寺僧人,在腊月初八以前走出寺门,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体现各寺僧爱惜粮食的美德,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更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也称“佛粥”。

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在他的名篇<孟浩然腊月八日剡县石城寺礼拜>里就描绘了唐代的大佛寺过腊八节的盛况和他参与其中的深刻感受,“下生弥勒现,回向一心归”。

    当地人们更是借此教育子女,即使没得到僧人分发的佛粥,也会在腊月八日那天领着孩子,去大佛寺讨要一碗佛粥喝,给孩子们讲这个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 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形成了腊月初八吃“佛粥”的习俗。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

  新昌旅游部门也将会在今年腊月八日恢复这一古老传统和渐已失传的民俗,推出一系列活动,以“新节物”迎“新春”。